2011年9月28日 星期三

探索陰影 之二 面對陰影,要學會“疼惜自我”。李小睿

引文

社會或成人的教條框架是充滿矛盾的,它導致生命最初時的情緒能量受到嚴格的批評、阻擋、忽略甚至否認,長久下來,就會形成陰影。

陰影,就像分子結构矢量圖,它會不斷衍生很多影響我們生活品質的、大大小小的陰影。然而,陰影不是只對生命有破壞作用的。窺探大自然,你會在自然界中發現,光和黑是相互依存的;人格,何尚不是如此?

轉身面對陽光,讓陰影落在身後吧,那樣,陰影的陰暗面就會被轉移。當你看見了隱藏在陰影背後的意義,就是智慧在誕生,生命此時得以昇華。

我在林明文老師“疼惜自我”的工作坊內,經驗了一場又一場奇妙的生命歷程。原來,致親的離去,當下的情緒沒有被處理,心中的愛會開始匱乏。於是,長大後逐漸像個八爪魚似的,僅僅抓住一些東西或向伴侶無止境的索求愛;因為害怕失去,害怕分離。原來,從小活在不被肯定或過度被期待的情境裡,心中會種下無價值感的種籽。帶著無價值感長大的孩子,即使將來長大後的成就是多麼卓越,活在巨人的陰影下的小孩,永遠都缺乏自信。也,原來,人要學會疼惜自己、愛自己,生命才獲得自由。

主文

童年是人一生最有影響力的時期。年幼時,家庭對孩子的培養以及家庭成員的互動關係,更是決定性的影響孩子的性格、成長。

很多父母並不知道,終日吵吵鬧鬧的婚姻關係,很可能會造成孩子將來在兩性和親密關係上面對問題。像港星鄭裕玲,她在4歲那年每次見到父母起口角,繼而動武,心里就怕得要死。7歲時父親离家,父母的情緒直接影響了她,一家人生活很混亂、不開心。

因為母親沒有經濟能力,如果父親的贍養費不准時交來,家里就充滿陰霾,小小鄭裕玲的情緒也因而大受影響。她雖然想繼續念至大學,但母親負擔不來,在經濟拮据的環境下成長的她知道,中學畢業就要立刻工作。

父親离開7年後再回來,最后還是選擇离開。几年來不停打架、扔東西、發泄情緒剪爛所有西裝,當然也免不了拿小孩來出气。當時父母的榜樣對她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陰影。

既然當初兩人可以戀愛、結婚,生下她和弟弟,為何後來又會像仇人般?當年還小的鄭裕玲不明白,感情會有期限,她不知道夫妻之間若缺乏愛,關係就無法繼續維持下去。父母的感情瓜葛帶來紛亂的關係讓她在心裡對兩性之間的親密關係埋下陰影,於是,當年七、八歲大的她已經決定一輩子不結婚,即便長大后遇上心儀的男生,她也怀疑自己的婚姻會否演變成自己父母的境地。

出來社會工作後,她看見身邊朋友結婚生小孩,最后走到离婚的下場,小孩就成了籌碼。誰和孩子一起,另一方就要付贍養費,孩子也變成負累。

童年的經歷加上長大後身邊朋友的際遇,讓她確定了自己的決定是完全沒錯的。為了和愛人保持更長久的關係,無論她愛一個男人多深,她還是不結婚,不想承諾太多。其實,更大的原因,是童年的經驗讓她有了“親密關係會帶來傷害”的錯誤信念。

 ●走出陰影,需要找到根源

陰影的產生,是一件事情發生後帶來的感受和情緒而引起的,當這種感受根深蒂固的植入心裡時,心中自然會萌起一些認知來強化自己的信念。賽斯教育基金會心靈輔導師林明文解說,當原始事件發生時,如果在當下可以解決問題和處理情緒,就不會留下殘跡,否則,那事情就是一件“未完成的事情”(Unfinished Business),而這“未完成的事情”,會把當事人的情緒壓制下去。

內在的情緒是處於開放的狀態,情緒的目的就像儀表燈,是用來通知我們心理出狀況,是時候要想策略來解決了。但是,情緒發出訊號後,我們卻沒有辦法解決,反而受到內在與外在的壓制,就會在心裡埋下陰影的幼苗。

最先被壓制的情緒是“恐懼”。他舉例說,小孩面對問題自然會借著眼淚來呼救,如果照顧者當下對小孩說,“這有甚麼好哭的”、“這有甚麼好害怕的”,孩子心裡恐懼的事件不但沒有被解決,加上照顧者無形中的威脅,就會把恐懼壓抑著,而“恐懼”就會變成“未完成的事情”。

帶著恐懼長大的孩子,人生路上會衍生很多問題,嚴重的話會演變出“恐慌症”。有些人開車時會沒有安全感;在人群中感到恐懼,甚至太陽下山都會害怕,這很可能都是兒時恐懼的心理被壓制後蔓延出來的狀況。

林明文說,孩子在六歲之前,每天幾乎有12個小時與照顧者朝夕相對,照顧者自然是孩子唯一的參考架構。因此,照顧者對孩子這六年發生事情的詮釋和要求,會根深蒂固的進入小孩的認知結構。長久浸潤在錯誤的認知,被壓制的小問題就會變成大問題的關鍵。

比如說,從小不被認同的孩子,會帶著無價值感成長。最常發生的現象,是父母經常拿孩子的成績作話題。在父母的傳統價值觀裡認定,“會讀書”和“成績好”的孩子才能出人頭地,於是,當孩子在學業上的表現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時,便指責、痛斥、處罰孩子。這些“善意”的鞭策方式本是為孩子著想,可是,父母不知道這會導致孩子最初的情緒能量在嚴格批評、阻擋、忽略或否認的情況下被否定了。

也因為“會讀書和成績好的孩子才能出人頭地”,是社會價值觀,是大人的信念,所以,要“努力讀書”也成為了孩子作孩子時的規則。因此,不指責、痛斥、處罰成績不理想的孩子父母,也許會以勸告、教導、灌輸、獎勵的方式來要求孩子努力讀書考取好成績以便將來能夠出人頭地,這些鼓勵方式雖然沒有讓孩子承受皮肉之痛,但無可否認的是,這些“溫柔的暴力”,同樣讓孩子在心靈上受到凌遲,讓孩子失去對自己的信任。孩子在大人的傳統價值的控制和壓抑,也會失去做自己、成為自己的本能。

這些情緒累計長久後,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因而產生“我是沒有能力”、“我是沒有價值”的無價值感。林明文稱那是一個深度的自恨。自恨來自與社會的教條框架相處六年的結果,這些教條框架本身就充滿矛盾,延續下去就會不斷荼毒孩子的心靈。

帶著自恨長大的孩子,會發展成恨人、怨人或輕蔑人,最後會找別人麻煩。然而,恨人乎?恨己乎?

●生命會自己找出路

無價值感的人,即使長大後成就再大,內在的小孩始終是在黑暗的一角萎縮著。

小孩出生時只有大約52公分,會走路時大約70公分左右,那時候,孩子昂首看向約170公分的大人的角度,就像凝視著一個巨人。將來孩子即使已長得180公分高,小時後那巨人的形象,依然根置在腦海裡;長大後的孩子,永遠都會用仰視的角度去看巨人。

有些孩子一生敬畏父親。他小時後就被父親罵,那時只有52公分大的小人兒,坐在地上看見的父親就是一個巨人,這內在的形象一直都在,對父親又敬又畏的感覺就是這樣產生的。因為情緒沒有被疏導,即使長大後,還是一直害怕父親,只要父親一哼聲,內在的恐懼就跑出來了,你彷彿一直看到巨人指著你責備道,‘你還要做得更好’,‘你不夠好’。”

有價值感的人,不需要等著別人來認同。如果你等待來認同自己的對象已經不在人間世,你可以怎樣走過自己的無價值感?林明文建議說:“把這一幕傷害你感受的畫面帶到現在已長大成人的自己面前,帶著已長大的心態,用童真的眼睛去看當時父母如何不合理的要求吧。“

當你能夠去質疑時,你的價值就會慢慢的建立了。你要覺知到自己終於長大了,要明白當年被責罵不是自己的錯,也不是自己不夠好,而是父親的要求過於嚴苛。否則,永遠被父親那巨人的陰影籠罩著的你,一輩子都活不出自己的價值。

童年陰影帶來的嚴重性,不在於他人給你種下了怎樣的禍根,而是自己如何詮釋。因此,陰影產生的後果是因人而異,這與個人的個性以及當下的第一個詮釋有關。當下的情緒和感受馬上被認定,而否定的次數越來越多的話,結果就像電腦一樣--資料收容得越多,功能就會緩慢下來。

感受較敏感的人比較容易覺知,相對的,就會被積壓成畸形才會有所反應。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不見得每一個發生這些事情的人長大以後都會長大出事。林明文解說,心理反應不像物理反應,把水燃燒到一百度會沸騰,冷凍到零度就會結冰。但心理的反應是一個機率,它是“比較有可能發生”的機率。

●面對陰影的姿態,要溫柔

通常,當人們有情緒失控或有負面的想法時,就是陰影在起作用的時候。陰影會讓人發生意外,或做出令自己尷尬的事。如果一個人在生命過程中不斷發生意外事故,而當事人一再忽視,並且對自己的生命際遇缺乏覺知,會一再地創造更多的意外事故來讓身體繼續遭受破壞。因為那些被壓抑、拒絕的行為或思想,不會自顧自的消失,它們被藏在黑暗的角落裡。久而久之,自成一格。當它聚集了足夠的能量時,有時如同火山爆發,有時如同地底的潛流,越過自我的控制,造成程度不同的傷害。

陰影的糾結越來越大,會在生命的旅途上衍生更多問題,影響更大的生活層面。它可能呈現在人際關係、財富、身體健康、人生意義等方面,當一個人不愛自己,內心最深處是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無價值感一旦浮上來,就會覺得人生沒有意義,那,身體健康與否,人際關係如何,貧窮或富有也無所謂。

為了生活得更好,人們都希望可以擺脫陰影,然而,越要“擺脫”就越陷越深。林明文解說,面對陰影的過程,內在否認自己的信念不會輕易放過自己,因為信念一旦放手,就會覺得“我”不存在了,而“我”一直相信的東西也瓦解了。強逼自己放手,極可能再度的落入小時候被否認的模式。

人們的認知結構裡有一個充滿矛盾的糾結,這個糾結像長在人體的腫瘤一樣,當發現它的存在時,會焦慮不安,馬上要切除,以尋找安全感。腫瘤和信念一樣,都有生命力,如果沒有帶著愛去接受它,看它是如何產生的,並且感謝它在你的成長過程中協助過你,度你走過危機,這個信念是不容易離開的。

所有的情緒能量都應該獲得宣洩,才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林明文認為,只要幫助對方看到恐懼的根源,絕大部分人都可以走出陰影。


2011年9月27日 星期二

探索陰影 之一 有陰影的地方,就有光在。李小睿

引文
心理學家容格曾說,人格陰影其實就是潛意識。陰影指的是較黑暗、壓抑而不顯露的部份。它是潛意識中強烈而具有影響力的,通常是一些不合乎社會道德標準的慾望及情緒,是我們羞於讓他人知道的。這一部份,本來是可以加入意識裡,然而基於各種原因,使它停留在潛意識裡。我們的意識看不見,也不了解陰影的存在。對一個不了解心理學的人來說,陰影就是人格中,自己不知道的部份。不過,陰影是具有潛在、正面價值的。若不是有意識,不可能有陰影,就如同沒有黑暗,何來光明一樣。

主文

人在過度恐懼的情況下,會將“不想記住”的記憶凍結起來,但是,凍結不代表忘記。大馬賽斯心靈生活館創辦人普悅曾接觸過這樣的個案,案主在兩歲半時被三個大哥哥性侵犯過,他們把她的腳打開,用手指玩弄私處。但是,在她成長的過程中,她完全不知道自己被性侵犯過,直到後來腳部嚴重出現問題,她在追溯過去時,腦海裡突然冒出這一幕,才醒覺到自己為甚麼一直對於性很冷淡。

此外,有些凍結了自己被性侵犯的記憶的人,也有可能在在看到媒體報導性侵犯的新聞事件時,心裡會有說不出的感受。凍結這慘痛經歷的記憶,不是因為年紀小,“選擇凍結”的原因,是讓自己能夠在當時無法承受傷痛的情境下可以活下去。

潛意識是一個永不磨滅的記憶庫,生命中無論發生好或壞的事情,都會全盤收藏在潛意識裡。然而,我們的意識接收的,只是我們選擇性要去記得的東西。有時候,擱淺在潛意識的記憶會在腦海中浮現,但意識心卻會自行決定要不要記起,也就是說,潛意識會配合意識心來提供資料。

如果陰影一直在潛意識裡擱淺,沒有被外來事件勾起的話,是有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記起的。不過,人是帶著使命來的,人的一生有功課需要完成,如果那陰影是你這一期生命需要完成的功課,那,它一定會對你的生命有影響。

陰影是精神中最隱蔽,也是最奧妙的部分。正因為影子涉及到人的陰暗面,所以它對人際關系具有極大的破壞性。

面對陰影的事件,人討厭的是事件里的那個自己。如性侵犯的受害者,剛開始的時候,她討厭的是對方,可是後來卻發現討厭的是自己。因為越看自己就越覺得“醜陋”。明明是受害者,但在回想的時候,就是討厭自己當時為甚麼不想些措施來保護自己。童年時被性侵犯,雖然年紀小而無助,但是,長大後卻很可能會責備自己讓人有及可趁。

有些受害者或許會憤怒自己,然後自殘。因為知道憤怒對方也改變不了事實,倘若沒有讓憤怒轉化為同理的話,就會傷害自己,到後來甚至因為討厭自己,認為自己不能夠把完整的身體留給伴侶而無法進入性生活。

“我不是處女了,我被性侵犯過,所以我不是一個好女人。”普悅說,這種價值觀是延伸了社會這幾千年來對女性角色的詮釋,被性侵犯的女性,通常有“我很骯髒”的念頭,這種價值觀到現在這新時代還存在,更讓受害者相信自己不配擁有一個好男人。

即便是結婚了,因為“女人必須純潔才值得擁有全然的愛”的信念在作祟,她不會相信自己會擁有幸福美滿的婚姻關係。因此,不管丈夫怎麼愛她,她都不相信,只要丈夫說多一兩句話,就會覺得自己被嫌棄了。

她解說,這是把愛建立在扭曲的純潔的意義上,受害者認為自己再也無法保留一個“純潔”的身體,婚後罪惡感不斷湧現,甚至認為自己不值得擁有好的性生活,好的兩性關係。她們很可能在進行性行為時感到疼痛,或沒有辦法全面投入,就是因為覺得自己是個骯髒的女人,有這種觀念的女性,很有可能感染到子宮頸癌。

直到有天她終於體會到--“愛不是建立在苛刻的條件上”,才能無條件的釋放自己。到了這時候,她或許才感受到,伴侶從來沒有嫌棄過她,也沒有在意過她過去的經歷。

 ●童年陰影,總有它的價值

大人總是說,小孩子不懂事,他們不知道也不會記得發生在童年時的事。普悅分享說,“沒有小孩是不懂事的,人類自有生命的那一天開始就懂事。在孩子還未懂得用語言來表達時,心靈就開始接收來自感受的訊息,若大人繼續站在小孩不懂事的角度,就會讓孩子受到更大的傷害。”

孩子在童年時期經總有機會經驗過“分離”,所謂分離,不只是生死離別,被遺棄、被領養,甚至不被照顧到,也會帶來分離的傷痛。這些孩子長大後面對分離時,情緒特別激動,追溯下去,問題的源頭很可能是至今仍未能接受至親在他小時候遺棄了他。

孩子長大後,在面對遭上司解雇、情侶分手、朋友移民等,會在情緒上面對很大的傷痛,這是因為小時候最初時的分離創傷一直沒有被接納,被原諒。被遺棄的孩子,如果有一個際遇能夠讓他回到當時的情景去同理當年父母的無知,或接納當時家貧撫養不起孩子的原由,那道傷口是很快可以癒合的。

然而,沒有經過他人的協助,人是很難從無知突然變成覺悟的。害怕面對分離的人,如果沒有覺察到自己面對分離的感受和情緒比別人激動的話,很難借事件來了解自己。即使看到陰影的源頭,單憑自己的認知而在當下療癒自己,對大部分人來說是不容易的事。

生命中發生的事情都有一定的原因,這些事情,就是生命成長的過程需要學習的功課。找到適合的人,對方可以協助自己整理生命的故事,並從中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意義,這樣一來,也比較能夠讓自己接納童年的陰暗面,但是,如果找到不適合的人選,則會讓自己變得更痛苦。

“生命的歷程是自己創造的,人為甚麼讓自己一出世就經驗分離的創傷,並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面對分離事件,這過程或許是要讓自己學習到:人是生而自由的;其二,愛,是無私的大愛。離開父母,是否能在別人身上體會到愛?要知道,父母遺棄孩子不代表不愛,舊時候的民間信仰有親子相克的事,為了讓孩子健康長大,父母忍痛割愛,把孩子送給別人扶養,也是因為有愛。”

人無論面對任何生活上的挑戰,都是靈魂的選擇,生命的體驗。那些不愉快的經歷對你的人生造成不為人知的,但卻又讓你無往不在枷鎖中的陰影,看似破壞著一個人的生命,其實不然。

陰影影響著人的生命,這陰影,最先是負面的,然而,只要明瞭“有陰影的地方,背後就一定有光在”的道理,陰影,就會有它的存在價值。

弔詭的是,但人們在看或探索陰影時,往往不會把焦點放在光。普悅笑說,這是人類的思考模式,若一直把焦點停留在黑暗的影子裡,帶來陰影的事件就會一直重複發生。“不幸的事情畢竟發生了,一直陷入黑暗面,生命只有不斷重複痛苦的經驗,直到你願意去看黑暗背後的那道光,把焦點轉移到光去審視自己能從中學習到甚麼,又或你可以為自己此時的生命做甚麼改變,陰影的陰暗面就會得到轉移。”

 ●不是對生命只起破壞作用

艷陽天走出屋外,俯首即見影子。影子,它有給你甚麼啟示?只要有影子,身後,總有一道光芒在;只要轉身面對陽光,陰影就在身後了。

在自然界中,哪里有光,就會產生影子,人看到影子就可以找到光源。光明和黑暗是互為條件、相互依存的。自然界中是這樣,人格中也同樣如此:人們常常把自己的某些觀點公之于眾,同時又把另一些隱藏在影子里,或者說,從一開始試圖把一些“不太漂亮”的東西隱藏起來,不讓人看到,或者用面具來掩蓋。

事情發生了,能夠改變的不是這啟事件,而是當事人對這事件的看法。沉溺在事件只會讓自己不斷地重複痛苦的感受,而人卻無法在痛苦中活下去。

陰影,真的是會人蒙羞嗎?普悅感嘆道,每一個人都會有陰影,否則,就成道了。“陰影是我們人一生中需要學習的重要一部分,它讓我們的生命不斷轉變。”

陰影像分子結构矢量圖,不斷衍生很多影響我們生活品質的大大小小的陰影。追溯陰影的源頭,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有的人透過冥想或探索潛意識等方式,然而,無論用何種方式,源頭是甚麼,始終只有自己才知道,“因為這是你自己的生命,得由自己來找到,否則就失去了生命來學習的價值。”她說,別人沒有辦法為當事人做任何事情,他人能提供的只有意見而已,連方法也不是。
 
陰影背後的這道光,是為你而在的,所以,只有你自己才看到光裡隱藏了甚麼意義。別人看得到,不能夠對你的生命有任何改變,只有你悟的那刻,才是改變的開始。穿過那道光去看陰影,源頭產生的大大小小的陰影,也會同時被轉化。當看到隱藏在陰影背後的意義,就是智慧誕生時,也是生命開始往更高的層次發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