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8日 星期三

探索陰影 之二 面對陰影,要學會“疼惜自我”。李小睿

引文

社會或成人的教條框架是充滿矛盾的,它導致生命最初時的情緒能量受到嚴格的批評、阻擋、忽略甚至否認,長久下來,就會形成陰影。

陰影,就像分子結构矢量圖,它會不斷衍生很多影響我們生活品質的、大大小小的陰影。然而,陰影不是只對生命有破壞作用的。窺探大自然,你會在自然界中發現,光和黑是相互依存的;人格,何尚不是如此?

轉身面對陽光,讓陰影落在身後吧,那樣,陰影的陰暗面就會被轉移。當你看見了隱藏在陰影背後的意義,就是智慧在誕生,生命此時得以昇華。

我在林明文老師“疼惜自我”的工作坊內,經驗了一場又一場奇妙的生命歷程。原來,致親的離去,當下的情緒沒有被處理,心中的愛會開始匱乏。於是,長大後逐漸像個八爪魚似的,僅僅抓住一些東西或向伴侶無止境的索求愛;因為害怕失去,害怕分離。原來,從小活在不被肯定或過度被期待的情境裡,心中會種下無價值感的種籽。帶著無價值感長大的孩子,即使將來長大後的成就是多麼卓越,活在巨人的陰影下的小孩,永遠都缺乏自信。也,原來,人要學會疼惜自己、愛自己,生命才獲得自由。

主文

童年是人一生最有影響力的時期。年幼時,家庭對孩子的培養以及家庭成員的互動關係,更是決定性的影響孩子的性格、成長。

很多父母並不知道,終日吵吵鬧鬧的婚姻關係,很可能會造成孩子將來在兩性和親密關係上面對問題。像港星鄭裕玲,她在4歲那年每次見到父母起口角,繼而動武,心里就怕得要死。7歲時父親离家,父母的情緒直接影響了她,一家人生活很混亂、不開心。

因為母親沒有經濟能力,如果父親的贍養費不准時交來,家里就充滿陰霾,小小鄭裕玲的情緒也因而大受影響。她雖然想繼續念至大學,但母親負擔不來,在經濟拮据的環境下成長的她知道,中學畢業就要立刻工作。

父親离開7年後再回來,最后還是選擇离開。几年來不停打架、扔東西、發泄情緒剪爛所有西裝,當然也免不了拿小孩來出气。當時父母的榜樣對她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陰影。

既然當初兩人可以戀愛、結婚,生下她和弟弟,為何後來又會像仇人般?當年還小的鄭裕玲不明白,感情會有期限,她不知道夫妻之間若缺乏愛,關係就無法繼續維持下去。父母的感情瓜葛帶來紛亂的關係讓她在心裡對兩性之間的親密關係埋下陰影,於是,當年七、八歲大的她已經決定一輩子不結婚,即便長大后遇上心儀的男生,她也怀疑自己的婚姻會否演變成自己父母的境地。

出來社會工作後,她看見身邊朋友結婚生小孩,最后走到离婚的下場,小孩就成了籌碼。誰和孩子一起,另一方就要付贍養費,孩子也變成負累。

童年的經歷加上長大後身邊朋友的際遇,讓她確定了自己的決定是完全沒錯的。為了和愛人保持更長久的關係,無論她愛一個男人多深,她還是不結婚,不想承諾太多。其實,更大的原因,是童年的經驗讓她有了“親密關係會帶來傷害”的錯誤信念。

 ●走出陰影,需要找到根源

陰影的產生,是一件事情發生後帶來的感受和情緒而引起的,當這種感受根深蒂固的植入心裡時,心中自然會萌起一些認知來強化自己的信念。賽斯教育基金會心靈輔導師林明文解說,當原始事件發生時,如果在當下可以解決問題和處理情緒,就不會留下殘跡,否則,那事情就是一件“未完成的事情”(Unfinished Business),而這“未完成的事情”,會把當事人的情緒壓制下去。

內在的情緒是處於開放的狀態,情緒的目的就像儀表燈,是用來通知我們心理出狀況,是時候要想策略來解決了。但是,情緒發出訊號後,我們卻沒有辦法解決,反而受到內在與外在的壓制,就會在心裡埋下陰影的幼苗。

最先被壓制的情緒是“恐懼”。他舉例說,小孩面對問題自然會借著眼淚來呼救,如果照顧者當下對小孩說,“這有甚麼好哭的”、“這有甚麼好害怕的”,孩子心裡恐懼的事件不但沒有被解決,加上照顧者無形中的威脅,就會把恐懼壓抑著,而“恐懼”就會變成“未完成的事情”。

帶著恐懼長大的孩子,人生路上會衍生很多問題,嚴重的話會演變出“恐慌症”。有些人開車時會沒有安全感;在人群中感到恐懼,甚至太陽下山都會害怕,這很可能都是兒時恐懼的心理被壓制後蔓延出來的狀況。

林明文說,孩子在六歲之前,每天幾乎有12個小時與照顧者朝夕相對,照顧者自然是孩子唯一的參考架構。因此,照顧者對孩子這六年發生事情的詮釋和要求,會根深蒂固的進入小孩的認知結構。長久浸潤在錯誤的認知,被壓制的小問題就會變成大問題的關鍵。

比如說,從小不被認同的孩子,會帶著無價值感成長。最常發生的現象,是父母經常拿孩子的成績作話題。在父母的傳統價值觀裡認定,“會讀書”和“成績好”的孩子才能出人頭地,於是,當孩子在學業上的表現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時,便指責、痛斥、處罰孩子。這些“善意”的鞭策方式本是為孩子著想,可是,父母不知道這會導致孩子最初的情緒能量在嚴格批評、阻擋、忽略或否認的情況下被否定了。

也因為“會讀書和成績好的孩子才能出人頭地”,是社會價值觀,是大人的信念,所以,要“努力讀書”也成為了孩子作孩子時的規則。因此,不指責、痛斥、處罰成績不理想的孩子父母,也許會以勸告、教導、灌輸、獎勵的方式來要求孩子努力讀書考取好成績以便將來能夠出人頭地,這些鼓勵方式雖然沒有讓孩子承受皮肉之痛,但無可否認的是,這些“溫柔的暴力”,同樣讓孩子在心靈上受到凌遲,讓孩子失去對自己的信任。孩子在大人的傳統價值的控制和壓抑,也會失去做自己、成為自己的本能。

這些情緒累計長久後,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因而產生“我是沒有能力”、“我是沒有價值”的無價值感。林明文稱那是一個深度的自恨。自恨來自與社會的教條框架相處六年的結果,這些教條框架本身就充滿矛盾,延續下去就會不斷荼毒孩子的心靈。

帶著自恨長大的孩子,會發展成恨人、怨人或輕蔑人,最後會找別人麻煩。然而,恨人乎?恨己乎?

●生命會自己找出路

無價值感的人,即使長大後成就再大,內在的小孩始終是在黑暗的一角萎縮著。

小孩出生時只有大約52公分,會走路時大約70公分左右,那時候,孩子昂首看向約170公分的大人的角度,就像凝視著一個巨人。將來孩子即使已長得180公分高,小時後那巨人的形象,依然根置在腦海裡;長大後的孩子,永遠都會用仰視的角度去看巨人。

有些孩子一生敬畏父親。他小時後就被父親罵,那時只有52公分大的小人兒,坐在地上看見的父親就是一個巨人,這內在的形象一直都在,對父親又敬又畏的感覺就是這樣產生的。因為情緒沒有被疏導,即使長大後,還是一直害怕父親,只要父親一哼聲,內在的恐懼就跑出來了,你彷彿一直看到巨人指著你責備道,‘你還要做得更好’,‘你不夠好’。”

有價值感的人,不需要等著別人來認同。如果你等待來認同自己的對象已經不在人間世,你可以怎樣走過自己的無價值感?林明文建議說:“把這一幕傷害你感受的畫面帶到現在已長大成人的自己面前,帶著已長大的心態,用童真的眼睛去看當時父母如何不合理的要求吧。“

當你能夠去質疑時,你的價值就會慢慢的建立了。你要覺知到自己終於長大了,要明白當年被責罵不是自己的錯,也不是自己不夠好,而是父親的要求過於嚴苛。否則,永遠被父親那巨人的陰影籠罩著的你,一輩子都活不出自己的價值。

童年陰影帶來的嚴重性,不在於他人給你種下了怎樣的禍根,而是自己如何詮釋。因此,陰影產生的後果是因人而異,這與個人的個性以及當下的第一個詮釋有關。當下的情緒和感受馬上被認定,而否定的次數越來越多的話,結果就像電腦一樣--資料收容得越多,功能就會緩慢下來。

感受較敏感的人比較容易覺知,相對的,就會被積壓成畸形才會有所反應。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不見得每一個發生這些事情的人長大以後都會長大出事。林明文解說,心理反應不像物理反應,把水燃燒到一百度會沸騰,冷凍到零度就會結冰。但心理的反應是一個機率,它是“比較有可能發生”的機率。

●面對陰影的姿態,要溫柔

通常,當人們有情緒失控或有負面的想法時,就是陰影在起作用的時候。陰影會讓人發生意外,或做出令自己尷尬的事。如果一個人在生命過程中不斷發生意外事故,而當事人一再忽視,並且對自己的生命際遇缺乏覺知,會一再地創造更多的意外事故來讓身體繼續遭受破壞。因為那些被壓抑、拒絕的行為或思想,不會自顧自的消失,它們被藏在黑暗的角落裡。久而久之,自成一格。當它聚集了足夠的能量時,有時如同火山爆發,有時如同地底的潛流,越過自我的控制,造成程度不同的傷害。

陰影的糾結越來越大,會在生命的旅途上衍生更多問題,影響更大的生活層面。它可能呈現在人際關係、財富、身體健康、人生意義等方面,當一個人不愛自己,內心最深處是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無價值感一旦浮上來,就會覺得人生沒有意義,那,身體健康與否,人際關係如何,貧窮或富有也無所謂。

為了生活得更好,人們都希望可以擺脫陰影,然而,越要“擺脫”就越陷越深。林明文解說,面對陰影的過程,內在否認自己的信念不會輕易放過自己,因為信念一旦放手,就會覺得“我”不存在了,而“我”一直相信的東西也瓦解了。強逼自己放手,極可能再度的落入小時候被否認的模式。

人們的認知結構裡有一個充滿矛盾的糾結,這個糾結像長在人體的腫瘤一樣,當發現它的存在時,會焦慮不安,馬上要切除,以尋找安全感。腫瘤和信念一樣,都有生命力,如果沒有帶著愛去接受它,看它是如何產生的,並且感謝它在你的成長過程中協助過你,度你走過危機,這個信念是不容易離開的。

所有的情緒能量都應該獲得宣洩,才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林明文認為,只要幫助對方看到恐懼的根源,絕大部分人都可以走出陰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